close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電 題:多元一體中國著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新社記者劉舒凌
  再過兩天(10月5日)就是穆斯林的傳統節日——古爾邦節。當天清晨,北京城70餘座清真寺又將迎來回、維吾爾、哈薩克等各民族同胞以及生活在這裡的外國穆斯林,舉行盛大會禮。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北京生活著近25萬回族居民;近年來,還有數量眾多、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百姓來到北京求學、就業。在廣闊的中國城鄉,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民族大跨度的自由遷徙和交往、交流、交融,深刻影響著國家的發展、進步。
  同一時期,中國民族事務的內外環境也趨於複雜。外部世界,民族分裂主義被當做推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棋子;國境之內,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深度交往交流,但也因缺乏理解或利益衝突,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矛盾糾紛。
  知名邊疆史學者、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馬大正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強調,觀察中國民族事務,首先要把握住兩個基本國情,其一,我們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其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工作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
  他指出,對於新中國成立65年來的民族工作成果、第一代領導人確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政策方向,國人須自信,不為某些問題的出現或外部世界的議論而動搖;同時要看到,中央在此前提下,正推進工作創新、與時俱進。
  對於近年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接連不斷出現,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在今年初發表於《人民日報》的理論文章中指出,究其原因,是中國社會矛盾在民族工作上的具體反映。要樹立“民族工作重在平時、抓好平常,民族團結重在交心、以心換心”的理念。
  新中國成立前,中共就以“爭取、團結、聯合”的政策爭取各民族支持,紅軍長征途中,先遣隊司令劉伯承與彞族果基家族首領小葉丹彞海結盟,為突破大渡河爭取到寶貴時間,傳為佳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歷屆國家領導人在民族工作方面都親力親為,許多重要論述與工作方法延續至今。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更以數項國家級專項規劃帶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國家民委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3年,僅中央對136個邊境縣(其中民族自治縣占78.7%)下達轉移支付資金一項,已達277.5億元(人民幣,下同),用於建設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及民生項目;去年,136個邊境縣完成GDP共8097億元,比2010年增長58%。
  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國家治理層面的大事。有統計指,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召開)舉行至今,中國共產黨已舉行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民族工作。
  今年國慶節前,一場高規格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有媒體介紹,這是繼1992年、1999年、2005年之後,中國再次召開此一重要會議,意在闡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凝聚眾人之心、共同奮鬥。
  會後官方新聞報道說,中國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團結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會議既強調民族工作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也提出“開拓創新,從實際出發,頂層設計要縝密、政策統籌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穩妥”。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經驗,馬大正認為,中央深刻認識到,民族工作須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從國家治理層面提出中長期戰略規劃及符合實際的頂層設計,以指導具體政策舉措有序推動、穩中有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5月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重申了他3月看望政協少數民族委員時提出的增強各族群眾的“四個認同”,並新提出了有關“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兩個重要提法。馬大正指出,對於創新民族工作方法,習近平關於民族團結的系列講話對一些統領全局的根本性的問題講得明確透徹、切中要害,但相關指導理念如何在工作中貫徹、見效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本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建構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備受重視,其進程必將引起海內外關註。
  4年前,在古老的北京牛街禮拜寺採訪古爾邦節慶時,中新社記者遇到從新疆伊犁前來北京旅行的一位哈薩克族青年穆斯林,在首都加入到一場融匯中外穆斯林的盛大會禮,讓他驚訝又喜歡。今年的古爾邦節與國慶黃金周相遇,節日氣氛相信越發濃郁。各民族同胞多做親戚般的走動和交流,則建構深入的理解和相互的認同,繁榮多元一體的中華大家庭,會如瓜熟蒂落般順理成章。(完)  (原標題:新中國65年特稿:中國著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33jksc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